2021年11月5日至7日,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浙江大學海外華人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浙江大學-哈佛大學世界文學工作坊 “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人文學院100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學世界頂尖大學合作計劃”資助,工作坊總議題為“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的新方向”,下設五個分議題:世界華文文學的理論探討與學科建設、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的理論探討、災難文化與各區域華語文學關系、災難文化與各類型華語文學關系、(后)災難時代與華語文學關系。工作坊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共計110名,收入論文43篇,舉行主題演講14場,論文報告29場,評論6場。工作坊嚴格管控會議,做好防疫工作,控制輿情,線上線下參會人數逾千人。在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的宏闊視野中,從災難文化與文學之間關系的不同維度與視角切入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的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呈現出疫情時代后華語研究眾聲喧嘩的學術風貌與中西學人共同建構守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情懷,會后同名論文集將有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受國內及國際疫情影響,本屆工作坊采取ZOOM平臺線上+杭州市內學者線下的模式舉行。應學校防疫規定,線下參會人數控制在50人以內。杭州市內學者在嚴格遵守疫情管控規章的情況下線下參與了這次盛會,其中包括聶珍釗、項義華、朱曉江、邵寧寧、黃健、盤劍、姚曉雷、陳建新、張廣海、朱首獻、葉晗、凌喆、范家進、陳改玲、孫福軒、方愛武、張勐、王艷、鄭翔、葉煒、李成師、黃曉燕等杭州二十多位高校學者。另外,人文學院、傳媒學院各系所三十多位研究生踴躍報名,申請旁聽了這次工作坊。
(會場一瞥)
為助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落實全球開放發展戰略,浙江大學實施世界頂尖大學合作計劃,并支持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與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開展關于全球華語文學領域的長期合作。為推動該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挖掘相關學術合作潛力以及助推浙江大學與哈佛大學校際關系與學術交流,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和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的新方向”國際學術工作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金進與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亞洲研究中心主任James Robson聯合擔任本屆工作坊主席,并于11月6日上午8點半(波士頓時間11月5日晚上8點半)由金進研究員和Prof. James Robson共同宣布開始。
本次工作坊主旨發言專家共十四位,包括項目合作方3位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和11位本項目的參與者,主旨發言陣容強大,報告學術含量極大。發言人包括: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James Robson,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賴肖爾日本研究所代理所長Karen L. Thornber,臺灣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系特聘教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聶珍釗,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朱壽桐,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教授、昆山杜克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羅鵬(Carlos Rojas),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亞洲與亞美研究系副教授、系主任陳榮強(E. K. Tan),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潘碧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涂航,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萬華,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李繼凱和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玉等著名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趙稀方、張重崗,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朱文斌,廈門大學教授張羽,溫州大學教授孫良好,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沈慶利,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小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計璧瑞,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劉俊,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臺港文學選刊》編審楊際嵐,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白楊等著名學者參與了工作坊的主持和點評工作。
除了以上國內外著名學者之外,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李慧儀,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黃心村,韋爾斯利學院教授宋明煒,奧勒岡大學東亞系教授Alison Groppe,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張福貴,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列耀,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士清,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劉登翰,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曹惠民,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雙一,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燕麗,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少川,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堂會,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凌逾,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袁勇麟、朱立立,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慶妃,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洛平,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陸卓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德才,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桃洲,浙江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項義華、《南方文壇》副主編曾攀,《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李桂玲、編輯薛冰,《世界華文文學論壇》主編李良,湖南文理學院教授佘丹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湯俏,浙江師范大學講師余巧珍等專家學者參與了工作坊小組發言環節。
(2021年11月6日上午6場主旨發言)
(2021年11月7日上午第一場主旨發言)
(2021年11月7日上午第二場主旨發言)
(2021年11月6日下午第一場小組發言,第10張為梁燕麗教授的發言圖片)
(2021年11月6日下午第二場小組發言,第10張為凌逾、余巧珍兩位教授PPT合照)
為了促進中美頂尖高校的博士生學術交流,本屆工作坊另設置博士生討論專場,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金逸潔、曲洋、黃康妮、黃丁如、陳濟舟,牛津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生施東來,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瑤、張旖華同學以及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朱鈺婷等9位博士生發言,一展青年學人蓬勃的學術風采,并一致獲得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
(2021年11月6日晚上研究生小組發言)
歷時兩天討論會程,本屆工作坊圓滿完成議題,在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的既定研究范圍內,討論了災難在各歷史階段的呈現方式,以及各歷史階段人類如何應對、理解和反思災難文化,進而在全球亞洲(Global Asia)的框架下對災難、文學和人類危機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提出實踐層面的新應對措施和理論層面上的新理解方式,總體上來說,是對未來華語文學研究新方向的一次成功探索。
“災難與文學”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和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年度合作項目,是雙方醞釀多年的“華語文學系列工作坊”的第二場。今年的工作坊也是一次全球華語文學研究界頂尖學者的碰頭會,旨在為明年的同主題會議做一些議題討論、小組召集人的籌備工作。明年6月,將繼續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金進研究員和哈佛大學東亞系Prof. James Robson牽頭,共同策劃和組織,同主題大會將繼續舉辦,屆時會議將在哈佛大學(波士頓)、浙江大學(杭州)兩個主場同時舉行,相信將又是一場中西方學術交流,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