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成果獎:
《<中觀心論>及其古注<思擇焰>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
何歡歡,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宗教學三等獎
一、篇章結構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以哲學思想研究為主,下卷以文本??狈g為主。上卷由:(1)闡明寫作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導言”,(2)解釋文獻與思想史背景的第一章,(3)梳理各派學說、闡釋教義思想的第二、三、四章,(4)總結前四章的第五章“綜合評述”,幾部分構成。下卷由:(1)說明文本??彼脟H通行字符的“縮略符”,(2)展示梵、藏文及漢譯文本的附錄一、二、三,(3)參考文獻、后記、英文簡介,幾部分構成。
二、主要內容
本書從哲學的高度較好地把握了有極大研究價值的佛教古文獻中的思想精華,提出了一系列論證嚴密的有說服力的新觀點,主要有:(1)《中觀心論》及其古注《思擇焰》對數論、勝論、吠檀多三大外道思想的敘述大多直接來源于各派外道的根本經典,即《數論頌》、《勝論經》、《奧義書》等,較少受到其他注釋性文獻的影響;(2)兩部文獻在批判外道理論時,主要使用了“因明三支法、中觀歸謬法、圣言說教法、譬喻說理法”四種批判手法;(3)文獻中對三派外道思想的批判歸根結底是要否定其“有我論”和“主體解脫”的思想,推行中觀派的“無我論”與“實相涅槃”的教義。
三、觀點和方法創新
本書是一部以文獻研究為出發點,以思想研究為旨趣的佛教學與印度哲學領域的研究性專著。從文本與文獻史研究的角度講,用語文學的方法對文本進行精校,展現了一個可讀性很強的梵、藏文對照本,為通達梵、藏文者考察第一手材料提供方便與參考;在此基礎上翻譯的現代漢語,能基本滿足不諳原文者以漢譯為媒介了解兩部全新的論著,為研究提供可能。從思想與哲學史研究的角度講,對精校本及其漢譯進行逐頌釋讀,解析其中傳達的信息、思想與方法,有助于學界了解兩部古印度論著的內容、體系與特色,從思想與哲學的高度把握論著的理論精華,以客觀而獨特的視角還原當時思想界的狀況,為深入理解佛教學與印度哲學的理論構成提供了一種新的徑路。
四、學術影響或社會效益
本書以梵文貝葉寫本和藏譯刻版寫經為直接研究對象,完成了梵本、藏譯的精校與首個漢譯,突破了本學科以漢文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常規;既有對經典文獻的深入解讀和對復雜哲理的細致分析,繼承了中國佛教重視哲學思想研究的優秀傳統;又吸納了西方和日本學界以文獻考據與文本??睘榛A的學術風格,實現了與國際學界的有效接軌對話。